首页 新闻动态
“创新杯”诺奖系列讲座圆满落幕 校科协以科普助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通讯员 朱潇潇)近日,由共青团华中师范大学委员会、本科生院联合主办,华中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协会协办的第三十三届“创新杯”科学文化节诺奖系列讲座陆续举行。本次系列讲座聚焦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和化学奖三大奖项,特邀相关领域专家对前沿成果进行深度解读。
主题讲座一:探秘分子构筑,解析MOF价值
10月19日,化学学院副教授涂斌斌主讲的诺贝尔化学奖背后的分子“建筑”化学专场讲座率先举行。

涂斌斌从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切入,介绍了奖项的授予背景与获奖科学家科研经历,并通过动态视频生动展示了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的结构特征。他从MOF的发现、命名到实际应用系统梳理了其发展脉络,深入剖析了三位获奖科学家的关键贡献,并对比了MOF与传统材料的优势。围绕MOF的材料特性,涂斌斌详细阐释了其超高比表面积、结构多样性等特点,结合典型应用场景介绍了MOF材料的实际应用与产业化进展。在互动环节,同学们围绕“MOF与超分子的关系”“应用难点”等问题积极提问,涂教授逐一作出细致解答,进一步加深了听众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主题讲座二:解码量子隧穿,触摸科技前沿
10月22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范桁应邀作客讲座,以“电路宏观量子隧穿与能级量子化”为题,对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进行专业解读。

范桁从诺奖颁奖词出发,结合具体案例指出宏观量子效应并非微观效应的简单放大,系统梳理了量子隧穿与能级量子化的发展历程,阐释了其里程碑式的科学意义。他还现场展示了团队自主研发的量子芯片,分析了该领域的理论根基与技术难点,并通过能级分离验证、宏观量子隧穿验证等关键实验案例,全面呈现了相关研究的发展图景。在展望中国量子科技发展时,范桁既表达了信心,也客观分析了与国际前沿的差距,鼓励青年学子勇担使命、接力探索。整场讲座内容详实、深入浅出,与会同学纷纷表示收获颇丰,为今后的学习与科研提供了重要启发。

主题讲座三:解析生命天平,探索免疫奥秘
10月24日,“解码生命天平”主题讲座于科学会堂举行,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王亮对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进行专业解读。

王亮首先回顾了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项目,介绍了该奖项的授予标准与获奖成果的开创性价值,帮助同学们建立起对该奖项的整体认知。随后,他系统梳理了免疫学的发展历程,重点解读了2018年诺贝尔奖成果“免疫调控疗法”与2025年获奖成果“外周免疫耐受”之间的科学关联,阐释了二者如何协同维持机体免疫平衡。王亮还介绍了2025年获奖成果的临床应用前景,并分享了自身在生物分子凝聚体领域的研究进展。讲座尾声,他引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的名句“人生中最大的幸事,莫过于在富于创造力的壮年发现了自己的使命”,勉励同学们早日确立目标,积极投身科研实践,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

未来,校科协将继续围绕学科前沿动态,协同本科生院、校团委等部门,策划开展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元的科普活动,推动优质科研资源有效转化为科普教育资源,为学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持续助力。
(审读人:周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