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动态
华中师范大学生物博物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24年度科普绩效自评报告
(依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管理办法及相关要求,特予以公开)
一、工作情况
(一)科普工作组织管理情况
1.生物博物馆由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二级教授黄双全担任馆长,生物学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主任李兵教授担任常务副馆长,湖北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王欣副教授担任副馆长。
2.基地设有专门的科普宣教部,配备专业工作人员3名,设立学生志愿科普讲解队96人与运营队7人。负责全年科普工作讲解和对外科普工作(如科技馆科普宣教、动物园植物园科普志愿服务等);其中讲解队抽调学生41人组成宣传设计部,负责运营线上平台(微信公众号、qq号、视频号等),讲解队志愿者队伍管理,保障科技志愿服务人员工作有序。2024年共进行科普活动与讲解769场,基地内接待参观25313人次。
3.科普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设立年度科普指标如下:
(1)明确提出基地开展科学家精神宣讲团,与省市科技馆合作2次以上主题宣教活动。
(2)“科学家精神进校园”系列活动:参与中小学生累计超过200人,反馈满意度达90%以上。
(3)系列科普讲座12场:每场参与人数达50人,反馈满意度达97.00 %。
(4)举办校级科普讲解大赛:参与选手超过50人,观看人数超过200人,并推选至省市科普讲解大赛,2024年获省级一等奖一名,省十佳科普达人,市级一二三等奖各一名。
(5)举办校级科普短视频大赛:参与视频数54条,总点赞量5万。推选至省市级科普短视频大赛获得省级三等奖一项。
(6)常规科普讲解:除寒暑假期间闭馆以外,基地每月均客流量达2000人以上,在讲解结束后发放调查表调查游客意见,反馈满意度达96.16%
(7)与地方开展“科普教育基地走校园”活动,与武汉动物园合作开展科技志愿服务:为动物园提供科普讲解志愿者数量152人,开展志愿服务时长3000小时以上。
(9)建设新媒体科普教育宣传渠道,开设生物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基地获批至今制作原创科普推文300条以上,开设“二十四节气”“生态重点节日”“每日动物科普”等板块。
(10)全国科普日活动:开展各类科普主题活动,馆内外两场以上,开设“移动动物馆”系列巡展与踏青识花研学活动,服务受众500人以上,满意度达95%以上。
4.制定完善科普工作制度。生物博物馆有完整的规章制度如下:《华中师范大学生物博物馆应急预案制度》、《华中师范大学生物博物馆开放制度》、《华中师范大学生物博物馆安全管理制度》、《华中师范大学生物博物馆在岗教职工校内绩效津贴分配办法》。
5.制定激励和支持科普的政策
(1)人员激励政策:基地制定了《科普工作绩效奖励办法》,将科普工作成果纳入教职工绩效考核,并每年评选“优秀科普工作者”“优秀志愿者”等并给予奖励。2024年,共评选出1名优秀科普工作者,激发了团队参与科普工作的积极性。
(2)经费支持政策:基地在学校支持下设立专项科普经费,优先支持重大科普活动、科普资源开发及新技术科普教育工具的采购。2024年度,共投入科普专项经费10.4万元,确保各项活动顺利开展。
(3)资源支持政策:基地为科普工作提供了常设展厅、专用教室及户外场地等资源,并设有专门的科普工作设备(VR设备、互动展示屏)。同时开发了一批针对青少年、社区居民的科普研学资源。
(二)本年度向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工作基础情况
1.对外开放天数或服务公众天数:200天。
2.每年服务公众人次:25131人次。
3.科普场所面积:1396平米。
4.场馆和设备是否有升级和更新:增加展出江豚、金雕、斑羚、斑海豹、秃鹫等标本。
(三)本年度开展科普活动情况
1.在基地开展科普活动(科普研学、社会实践、发放资源包等)情况:活动数量109个;参与人数2180人。
2.开展进社区、进校园、进乡村、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等“走出去”科普活动情况:活动数量4个;参与人数1290人。
(四)在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主题科普活动的情况
全国科普日举办的主题科普活动情况:活动数量2个;参与人数300人。
(五)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公布开放信息等情况
1.面向公众提供预约的平台主页链接。
https://xcx-api.zuduijun.com/api/long-url?code=JbAzuq&app=13
2.自主运营的新媒体平台情况(包括、科普网站、科普中国科普号、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微博、抖音、B站等)
微信公众号:gh_ab1d328c67a7
微信视频号:sphJjEgu3uB0rG2
QQ号:3648827798
(1)华中师范大学生物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新增关注1971人次,发送推文154篇,其中原创推文39篇,累计阅读次数达35890次。
(2)生物博物馆视频号发布视频54条,累计播放次数147504次,累计分享5105次,累计关注557人次。
(3)生物博物馆QQ账号发布动态91条。
(六)动员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服务情况
1.组织科技工作者定期参与科普讲座、培训、展览解说等活动109次,涵盖多领域专家(如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神经生物学、科学教育、科学传播等)参与科普工作;
2.基地为科技工作者与学生讲解员参与科普提供必要的经费如助学岗位设置、讲解补贴和评选优秀讲解员及发放基地聘书荣誉激励。
3.组织或参与了全国科普日启动仪式,科技活动周主题活动。
(七)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
1.年度科普工作经费投入:10.4万。
2.专、兼职科普人员数量:馆内科普专职人员4人,兼职人员48人。
二、特色工作
结合行业和地区实际情况,生物博物馆将自然资源、文化传统、行业技术与科普教育深度融合,通过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了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和区域性科普工作的开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科普模式,有效服务于社会需求。其中开展特色品牌活动如下:
特色科普品牌名称:“美丽中国·青春行动——“生命之光”科普宣教活动”该活动立足于华中师范大学师范生特色优势,打造“生命与宇宙”、“指尖造自然”、“讲科学家的故事”、“动物园巡讲”、“华中师范大学科学文化节”与“科普日室外展演”等活动,该品牌活动也入选2024年度“翱翔之翼”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项目,推动基地科普宣教事业进一步发展。
三、问题不足
在开展科普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开展科普工作中发现,基地与周边中小学的科普工作结合进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志愿者前往场馆的时间较难协调,科普内容的完成需要有较大更改和取舍等。
四、工作建议
(一)加强资源整合与共享
意见:目前各科普基地的资源(如展品、设备、数字内容)相对独立,资源共享不足,可能导致重复建设或资源浪费。
建议: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科普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展品数据库、数字科普内容及优秀科普活动方案,供各基地共同使用,从而提升科普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强化科技工作者的参与机制
意见:科技工作者的科普参与度在基地仍较低,动员和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建议:建立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的长效激励机制,如:将科普服务纳入科技工作者的评价体系(职称评审、业绩考核等)。提供更多政策支持(如经费补贴、荣誉奖励),吸引更多科技专家参与科普。
(三)加大对科普教育基地的扶持力度
意见:部分科普基地在经费、场地、人员等方面存在瓶颈,限制了活动规模和质量。
建议:增加政府对科普教育基地的专项资金支持,特别是对欠发达地区的基地提供更多扶持。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参与科普基地的合作建设,通过多渠道筹资推动基地发展。
(四)增强科普教育与数字化技术的融合
意见:数字化科普教育的推广力度不均,部分基地在线上科普的建设上投入不足。
建议:推动科普教育与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合,建设高质量的线上科普教育平台和虚拟博物馆。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介扩大科普传播范围,吸引更多公众尤其是年轻群体关注。
附件:1.基地最新简介
华中师范大学生物博物馆巍巍耸立,位于文科综合楼,与我校国际交流园区夹道相对,又毗邻八号教学楼,成为连接桂子山教学区与生活区的纽带。华中师范大学生物博物馆集生物学科研、教学、科学普及功能于一体,依托于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建成了以1924年开始收集的近25万份生物标本为核心展示内容的综合型生物博物馆。华中师范大学生物博物馆荣获多项荣誉。首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博物馆、纪念馆的入选名单中,华中师范大学生物博物馆赫然在列。曾荣获2020年湖北省暨武汉市科普讲解大赛优秀组织奖;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讲好红色故事优秀案例推介比赛优秀组织奖。被评为2021-2025年度武汉市科普教育基地;湖北(洪山地区)科普资源开发共享联盟成员单位。“美丽中国,青春行动”生命之光科普宣教项目入选2024中科协“翱翔之翼”项目。生物博物馆以探索自然奥秘、传播科学文化、服务人才培养为宗旨,陈列展示区分为:序厅、索之前(无脊椎动物)、鳍之漪(鱼类)、鳃之没(两栖动物)、爪之痕(爬行动物)、羽之纷(鸟类)、牙之印(哺乳动物)、灵之长(人)、氧之源(藻类)、水之蕴(低等植物、苔藓)、叶之娇(蕨类)、茎之韧(联系根与叶的轴状体)、种之实、花之绽(被子植物)、绿之语(植物系统演化规律)、科学精神长廊和多功能厅共计16个展厅。16个展厅分属动物、植物两厅。
2.日常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日上午9:00-12:00,下午14:00-17:00。
华中师范大学生物博物馆
2025年1月1日